股票投資學 03
消息推動股市的方式
股市每天都有波動,每天受不同的消息影響。舉例:一九九三年一月,港督提出的新政制與中共的有衝突,股市受影響大跌。中英談判破裂,連續四個月,中英相方沒有重開談判,每一輪談判後,恆生指數卻上升一百多點。到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已升了一千點,達歷史高峰7400點。其間有些消息是某公司收購某公司,有時是拍賣土地理想或售樓理想等等。
總之,天天都有好消息。但到六月一日開始,股市卻開始下跌。基本上股市在好消息影響下會上升。但這時候,好消息卻不能推動股市上升,反而會下跌。這是什麼原因呢?
影響股市的消息,除了要考慮其內容外,要考慮此消息已出爐了多久。
消息五種形態
消息影響股市的方式,大約有以下幾種︰
(1) 消息未正式公佈前,已有消息流傳,買家已出現,「流傳」得越久,買入者越多。當消息正式公佈的時候,要買的早已買了,而較早前買入者都會乘這個好消息出籠,賣出股票獲利。在賣多買少的情況下,股價會下跌。大體上,消息流傳越久,將來對股市的影響越小。
例如:一九九三年初,中英因政制方案,令股市對政治前途失信心而下跌。
此消息在大市流傳了幾個月。至四月二十日,中國魯平,揚言對港督彭定康的政制方案無可談,因為不遵守基本法,便是「犯法」。這消息令恆生指數只下跌三點。翌日,大市反而上升八十點。
(2) 消息未出現前,股價已有波動,例如收購消息,市面流傳A公司用$1.70收購B公司。當消息正式宣佈的時候,原來收購價是$5.30。股價立即會更激烈波動。當消息比流傳的來得大,就會有正面的反應。
(3) 突發性的消息,例如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英國首相戴卓爾訪北京後,北京突然宣佈要收回香港主權。這種突然的消息,打擊股市下跌。凡時沒有預期到的消息,一旦出現,必會影響股市波動。又例如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七日中英雙方宣佈重開香港新機場建設的談判,樂觀的情況,令股市上升一百點(恆生指數)。
(4) 有些消息起初不影嚮股市,漸漸卻令市場有反應。例如一九九二年香港政府宣佈銀行實施七成貸款給買樓者。最初股市沒有反應,三個月後,樓宇買賣委縮了,地產股開始受影響下跌。股市對消息反應遲鈍,主要是當時市場弄不清楚該消息對股市影響有多深遠。
(5)當大的壞消息籠罩著股市,任何好消息都不會衝破低沉氣氛。要待壞消息影響力減弱,好消息才能漸漸發揮力量。在這種情況出現前,成交量會顯著縮減。
投資者要憑經驗和精明的分析能力,來決定一個消息對大市是好是壞,再作投資決策。
股票的派息
股息對股價有極大的影響。公司的收人比預期還多的話,就有增加派股息的可能。一般優良的上市公司董事局都重視派股息的穩定。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他們會動用儲備金來派息,甚至會向銀行貸款來派股息。主要目的是造成一個良好形像,令股價穩定。
這種上市公司的指揮人,有了良好的股息政策,加上正確的經營方針和經營觀念,就能令股價處於高水平。當有好消息,股價會上升較快。
過去,香港股票每年的平均股息(也稱週息率),約是四厘至五厘息。
1987年平均週息率是2.64%
1988年平均週息率是4.12%
1989年平均週息率是7.05%
1990年平均週息率是4.59%
1991年平均週息率是4.71%
股息是投資股票的重要收入。很多投資學者,都認為某股票投資價值,是基於其股息穩定。此種投資觀念,是希望其投資金額能夠買到收取最多股息的股票。他們認為,這種態度是「投資」。如果為了賺取股票差價的利益,就是「投機」。他們的觀點是,股息收人才是正途,而股票買賣價很難預測,也無法有把握,要靠運氣,不是正途。
資本增值(Capital Gain)
但香港的股票買賣者卻不重視股息,只重視股票買賣差價的收益,即是資本增值(Capital Gain)。道理非常簡單,股息的回報率通常是10%左右,約一分息。如果股價下跌了一成,收益已是零,況且即使賺一分息,也要等一年,發不了達。但股價上升二、三成,很容易。所以,認股權證沒有股息,也大受投資者歡迎。
「投資」和「投機」,在股票市場中,是沒有分別的。當初原來想買入股票,作長期投資,後來發覺股價升得大快,不到一個月,就賣出股票獲利,大有人在。相反,有些人,聽到好消息,打算買入股票投機,天意卻是買入當天,股價就開始下瀉,因為損失大,他們就將股票過戶,一守就是二、三年。所以,股票市場內,沒有投機是罪惡,或是投機就要交稅,投資就不用交稅這種定義。
股價和商品的分別
市價與真實價
股票價格 (市價)和其真實價值不一致。這種差異現象不限於股票,其他商品也有這種情況。例如香港的物業,每年都被批評太偏高。其它例如:黃金、鑽石、電腦、香水、時裝,何嘗不是「市價」高於真實價值。只是股票比較特殊,能在短時間內波動激烈。
股票不是商品
股票和商品不同的地方有:
1.股票本身沒有使用價值,也不像貨幣一樣可以作為買賣的媒介。
2.當價格上升,商品可以立刻增加生產,來供應買家。但股票卻不可以。
3.商品價格升高,買家就會減少或改為購買其它代用品。例如:白菜價升高,消費者會改吃其它瓜類,暫不吃白菜,因此白菜成交量會減少。價格上升,需要量就減少。但股票卻相反,股價越漲,購買股票的人需求越多;反之,股價暴跌,人們又爭相拋售,供給急劇增加。
4.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是基於對該商品的現在使用價值已了解。例如購買電視機者,已了解電視機的使用價值。投資股票者,則是對該股票未來價值有了解。那些無息股票,和蝕本公司股票都有購買者,就是最好的證明。
了解「股票」與「商品」的分別後,就可以探討影響股市的因素。下一章我們會詳細分析。
賣出股票的時機
要知道什麼時候賣出股票,是股資最重要的思考部份。太早賣出,會錯過利潤,太遲賣出,可能利潤會消失。
通常,股價只上升少許的時侯,不要急於賣出,因為佣金,印花稅等,已吃去了成本。出入越多,錯的機會也越多。賣出股票的決定,可以考慮以下幾點要素:
關注
(一)當你買入股票後,要專心關注手上的股票正如你在投資某股票前,詳細考慮一樣。你可以這樣來衡量你的股票:目前該般的盈利、業績、前途;你會否以目前市價買入?如果你不會,那麼你應該賣出該股了。
銷售
(二)基本的原則是:你應該繼續持有你的股票,直至你找到其他更好的投資對象。同時,留心其基本公司狀況。例如銷售量有否減少,邊際利潤有否影響?如果有不利因素出現,就是賣出的時侯,選擇其他對像。
股息
(三)股息對股票投資收益十分重要。減少派發股息,或股息有困難,都會令分析家認為該公司將來維持股東的報酬,會成問題,股價會極受打擊。這類股票,應該放棄。
定目標
(四)定下股價目標,很多學者都認為相當有用。雖然很多時侯賣出後,股價再上升,但起碼已獲利,總比持有太長久,股價回跌,錯過了機會好得多。當你決定目標後,就應該天天留心股價,一旦到達目標,就必須賣出全部或部份股票,抓了利潤就要走。
拆細和合股
合併價格計算
麗新國際宣佈1993年7月5日派中期息$0.065,同時將5股合為1股。合股前市價是$3.15。併股後的價格應是$3.15x5=$15.75,為什麼要將幾股合併成1股呢?
主要原因是股價太細,股票數目太多,做成行政上的支出龐大。上述公司原本的發行股數是12億8仟股,將它5股合併成1股,即股數縮減至2億5千6百萬股股數,減少五倍,可以減輕行政工作和行政費用。
股票拆細原因
但反過來,有時候,公司會將股票拆細 (stock split-up),例如將1股分割成10股。其目的是令股票的市場流通性增加,控制公司所需的持股比例可以減少。因為價格降低了,例如$ l0一股折細為十股,每股就會只是$1。價格降低了,買得起該股票的人多了,投資人層次擴大,股票分散的目的容易達到。
以上兩種行為,僅是股票數目增加或減少,資本額並未變動。
機械式投資法
股市起跌的因素太多,也很難預測,因此產生了一些不理會任何因素,只按著原則,機械式地買入賣出的投資方法。
很多投資基金採用這些方法,獲得良好的報酬。
這種投資法,最常用的有四種。茲分別說明如下︰
1. 分級投資法
分級投資法(Scale Plan)是在股票下降至某一水平,就買入若干股票,上升至某一水平,就賣出若干股票。
舉例︰決定投資中信泰富。1992年7月先入1000股,價格是$13.80其後股價下跌。跌至$12.80,再買入1000股。很不幸,股價再下跌。跌至$11.80(92年8月),又買入1000股。股價回升,至$12.80(92年9月),賣出1000股。上升到$14.80(93年3月),再賣出1000股。結果可以獲利$3000。
這種投資法,在牛皮市的時候,最有效。
2. 平均投資法
平均投資法(Dollar Average Plan)是指定某一定期內,購買某一定數額的股票。這種方法,對收入穩定者,最適合,可以避免對股票價格水準作錯誤的判斷。
3.常數投資法
常數投資法(Constant Dollar Fund)是用某一定的金額購入股票,無論股價上升或下跌,都保持此金額數目。
4.耶魯投資法
耶魯投資法(YalePlan)是1938年耶魯大學採用此法來處理$8500萬美元的基金。
其方法是將基金70%購買債券,30%買股票。如果股票上升至比例是40對60,便賣出股票,成為35比65。一旦股票下跌,成為20對80的時候,便買入,使它們變為25對 75。當股市上揚,便要等到比例增至40對60,才賣出股票。
分析會計賬目
很多投資大眾只重視 「打聽消息」,最關心的是「明天」股價如何,對長期投資的意願薄弱,而且基本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因此他們不感興趣。但基本分析股票偏高或偏低,有相當重要的價值,絕對不能忽視。投資股票的安全性,也只能在基本分析中探悉。
有人認為,股價是無從預測,它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原因,更受群眾心理影響。事實上,雖然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影響股市非常大,但這種影響股市的感情因素,只是短期的力量。長期決定股價的,仍然是經濟動向和金融情勢。因此,正確的股票分析,是最後能獲利的重要條件。
業務的語言
會計賬目是每家公司的業務語言,它表白公司業務的活動。會計賬目內,主要有二種表:
(一) 資產負債表-評細列出負債和公司累積價值(Accumulated Valves)。它的格式基本有二種,香港的上市公司,通常都採用直式的一種。(見插圖)。
(二) 損益表-用來列出公司支出、收入及盈虧等(見插圖)。其收益能力如何,可以在損益表中得知。
將固定資產變賣的收入,通常都以非經常性收入計算。這種收入,不應放入下年度的預測數字內。因為下年度,公司不一定會再變賣固定資產,或不一定再有固定資產變賣。
有關係的資產和負債各因素的分類:
A.存貨
1.銷貨數量
2.各月份之銷貨情形
3.季節性的變動
4.營業情形
5.銷售所需貨品
6.製造前原料之存量
7.製造所費的時日
8.貨品製成時間的長短
9. 出售時間的長短
B.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
1.賒銷之數額
2.銷售之條件
3.收帳之政策
C.應付購貨帳款
D.應付銀行票據
1. 流動資產以外之其它保障
a.其它資產的數額
b.其它理財方法
2. 一般商業情況
E.一般的因素
1.管理效能的高低
2.管理人之意志和態度
對照各年的數字
將各年的資產負債表數字排列一表內,用來研究以下之問題:
1.運用資本之變動情況較前加強或減弱?
2.應收款之增減,是否與銷貨數量保持正常比例?
3.存貨有無積存過多?經濟不景時,存貨是一種負擔。
4.流動負債之增加,常表示運用資本需要之急迫。
5.留意固定資產之中,有無重要之變動。
6.留意資本之增加,是否是增發股本之結果,抑由於發行股票代替股息所致?
得悉公司訊息
會計賬目內,很多時侯會有資產重估,這種重估對公司的收入或進賬,完全沒有影響,所以投資者可以不理。當公司將資產賣出,才會有進賬。我們投資股票,並非購買該公司的資產,而是購買其「成長」。
分析過去的會計賬目,得悉公司的重要訊息,可以判斷它將來的展望。俾能選擇適當的投資對像。
股市每天都有波動,每天受不同的消息影響。舉例:一九九三年一月,港督提出的新政制與中共的有衝突,股市受影響大跌。中英談判破裂,連續四個月,中英相方沒有重開談判,每一輪談判後,恆生指數卻上升一百多點。到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七日,已升了一千點,達歷史高峰7400點。其間有些消息是某公司收購某公司,有時是拍賣土地理想或售樓理想等等。
總之,天天都有好消息。但到六月一日開始,股市卻開始下跌。基本上股市在好消息影響下會上升。但這時候,好消息卻不能推動股市上升,反而會下跌。這是什麼原因呢?
影響股市的消息,除了要考慮其內容外,要考慮此消息已出爐了多久。
消息五種形態
消息影響股市的方式,大約有以下幾種︰
(1) 消息未正式公佈前,已有消息流傳,買家已出現,「流傳」得越久,買入者越多。當消息正式公佈的時候,要買的早已買了,而較早前買入者都會乘這個好消息出籠,賣出股票獲利。在賣多買少的情況下,股價會下跌。大體上,消息流傳越久,將來對股市的影響越小。
例如:一九九三年初,中英因政制方案,令股市對政治前途失信心而下跌。
此消息在大市流傳了幾個月。至四月二十日,中國魯平,揚言對港督彭定康的政制方案無可談,因為不遵守基本法,便是「犯法」。這消息令恆生指數只下跌三點。翌日,大市反而上升八十點。
(2) 消息未出現前,股價已有波動,例如收購消息,市面流傳A公司用$1.70收購B公司。當消息正式宣佈的時候,原來收購價是$5.30。股價立即會更激烈波動。當消息比流傳的來得大,就會有正面的反應。
(3) 突發性的消息,例如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九日英國首相戴卓爾訪北京後,北京突然宣佈要收回香港主權。這種突然的消息,打擊股市下跌。凡時沒有預期到的消息,一旦出現,必會影響股市波動。又例如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七日中英雙方宣佈重開香港新機場建設的談判,樂觀的情況,令股市上升一百點(恆生指數)。
(4) 有些消息起初不影嚮股市,漸漸卻令市場有反應。例如一九九二年香港政府宣佈銀行實施七成貸款給買樓者。最初股市沒有反應,三個月後,樓宇買賣委縮了,地產股開始受影響下跌。股市對消息反應遲鈍,主要是當時市場弄不清楚該消息對股市影響有多深遠。
(5)當大的壞消息籠罩著股市,任何好消息都不會衝破低沉氣氛。要待壞消息影響力減弱,好消息才能漸漸發揮力量。在這種情況出現前,成交量會顯著縮減。
投資者要憑經驗和精明的分析能力,來決定一個消息對大市是好是壞,再作投資決策。
股票的派息
股息對股價有極大的影響。公司的收人比預期還多的話,就有增加派股息的可能。一般優良的上市公司董事局都重視派股息的穩定。當經濟不景氣的時候,他們會動用儲備金來派息,甚至會向銀行貸款來派股息。主要目的是造成一個良好形像,令股價穩定。
這種上市公司的指揮人,有了良好的股息政策,加上正確的經營方針和經營觀念,就能令股價處於高水平。當有好消息,股價會上升較快。
過去,香港股票每年的平均股息(也稱週息率),約是四厘至五厘息。
1987年平均週息率是2.64%
1988年平均週息率是4.12%
1989年平均週息率是7.05%
1990年平均週息率是4.59%
1991年平均週息率是4.71%
股息是投資股票的重要收入。很多投資學者,都認為某股票投資價值,是基於其股息穩定。此種投資觀念,是希望其投資金額能夠買到收取最多股息的股票。他們認為,這種態度是「投資」。如果為了賺取股票差價的利益,就是「投機」。他們的觀點是,股息收人才是正途,而股票買賣價很難預測,也無法有把握,要靠運氣,不是正途。
資本增值(Capital Gain)
但香港的股票買賣者卻不重視股息,只重視股票買賣差價的收益,即是資本增值(Capital Gain)。道理非常簡單,股息的回報率通常是10%左右,約一分息。如果股價下跌了一成,收益已是零,況且即使賺一分息,也要等一年,發不了達。但股價上升二、三成,很容易。所以,認股權證沒有股息,也大受投資者歡迎。
「投資」和「投機」,在股票市場中,是沒有分別的。當初原來想買入股票,作長期投資,後來發覺股價升得大快,不到一個月,就賣出股票獲利,大有人在。相反,有些人,聽到好消息,打算買入股票投機,天意卻是買入當天,股價就開始下瀉,因為損失大,他們就將股票過戶,一守就是二、三年。所以,股票市場內,沒有投機是罪惡,或是投機就要交稅,投資就不用交稅這種定義。
股價和商品的分別
市價與真實價
股票價格 (市價)和其真實價值不一致。這種差異現象不限於股票,其他商品也有這種情況。例如香港的物業,每年都被批評太偏高。其它例如:黃金、鑽石、電腦、香水、時裝,何嘗不是「市價」高於真實價值。只是股票比較特殊,能在短時間內波動激烈。
股票不是商品
股票和商品不同的地方有:
1.股票本身沒有使用價值,也不像貨幣一樣可以作為買賣的媒介。
2.當價格上升,商品可以立刻增加生產,來供應買家。但股票卻不可以。
3.商品價格升高,買家就會減少或改為購買其它代用品。例如:白菜價升高,消費者會改吃其它瓜類,暫不吃白菜,因此白菜成交量會減少。價格上升,需要量就減少。但股票卻相反,股價越漲,購買股票的人需求越多;反之,股價暴跌,人們又爭相拋售,供給急劇增加。
4.消費者購買某種商品,是基於對該商品的現在使用價值已了解。例如購買電視機者,已了解電視機的使用價值。投資股票者,則是對該股票未來價值有了解。那些無息股票,和蝕本公司股票都有購買者,就是最好的證明。
了解「股票」與「商品」的分別後,就可以探討影響股市的因素。下一章我們會詳細分析。
賣出股票的時機
要知道什麼時候賣出股票,是股資最重要的思考部份。太早賣出,會錯過利潤,太遲賣出,可能利潤會消失。
通常,股價只上升少許的時侯,不要急於賣出,因為佣金,印花稅等,已吃去了成本。出入越多,錯的機會也越多。賣出股票的決定,可以考慮以下幾點要素:
關注
(一)當你買入股票後,要專心關注手上的股票正如你在投資某股票前,詳細考慮一樣。你可以這樣來衡量你的股票:目前該般的盈利、業績、前途;你會否以目前市價買入?如果你不會,那麼你應該賣出該股了。
銷售
(二)基本的原則是:你應該繼續持有你的股票,直至你找到其他更好的投資對象。同時,留心其基本公司狀況。例如銷售量有否減少,邊際利潤有否影響?如果有不利因素出現,就是賣出的時侯,選擇其他對像。
股息
(三)股息對股票投資收益十分重要。減少派發股息,或股息有困難,都會令分析家認為該公司將來維持股東的報酬,會成問題,股價會極受打擊。這類股票,應該放棄。
定目標
(四)定下股價目標,很多學者都認為相當有用。雖然很多時侯賣出後,股價再上升,但起碼已獲利,總比持有太長久,股價回跌,錯過了機會好得多。當你決定目標後,就應該天天留心股價,一旦到達目標,就必須賣出全部或部份股票,抓了利潤就要走。
拆細和合股
合併價格計算
麗新國際宣佈1993年7月5日派中期息$0.065,同時將5股合為1股。合股前市價是$3.15。併股後的價格應是$3.15x5=$15.75,為什麼要將幾股合併成1股呢?
主要原因是股價太細,股票數目太多,做成行政上的支出龐大。上述公司原本的發行股數是12億8仟股,將它5股合併成1股,即股數縮減至2億5千6百萬股股數,減少五倍,可以減輕行政工作和行政費用。
股票拆細原因
但反過來,有時候,公司會將股票拆細 (stock split-up),例如將1股分割成10股。其目的是令股票的市場流通性增加,控制公司所需的持股比例可以減少。因為價格降低了,例如$ l0一股折細為十股,每股就會只是$1。價格降低了,買得起該股票的人多了,投資人層次擴大,股票分散的目的容易達到。
以上兩種行為,僅是股票數目增加或減少,資本額並未變動。
機械式投資法
股市起跌的因素太多,也很難預測,因此產生了一些不理會任何因素,只按著原則,機械式地買入賣出的投資方法。
很多投資基金採用這些方法,獲得良好的報酬。
這種投資法,最常用的有四種。茲分別說明如下︰
1. 分級投資法
分級投資法(Scale Plan)是在股票下降至某一水平,就買入若干股票,上升至某一水平,就賣出若干股票。
舉例︰決定投資中信泰富。1992年7月先入1000股,價格是$13.80其後股價下跌。跌至$12.80,再買入1000股。很不幸,股價再下跌。跌至$11.80(92年8月),又買入1000股。股價回升,至$12.80(92年9月),賣出1000股。上升到$14.80(93年3月),再賣出1000股。結果可以獲利$3000。
這種投資法,在牛皮市的時候,最有效。
2. 平均投資法
平均投資法(Dollar Average Plan)是指定某一定期內,購買某一定數額的股票。這種方法,對收入穩定者,最適合,可以避免對股票價格水準作錯誤的判斷。
3.常數投資法
常數投資法(Constant Dollar Fund)是用某一定的金額購入股票,無論股價上升或下跌,都保持此金額數目。
4.耶魯投資法
耶魯投資法(YalePlan)是1938年耶魯大學採用此法來處理$8500萬美元的基金。
其方法是將基金70%購買債券,30%買股票。如果股票上升至比例是40對60,便賣出股票,成為35比65。一旦股票下跌,成為20對80的時候,便買入,使它們變為25對 75。當股市上揚,便要等到比例增至40對60,才賣出股票。
分析會計賬目
很多投資大眾只重視 「打聽消息」,最關心的是「明天」股價如何,對長期投資的意願薄弱,而且基本分析 (fundamental analysis)需要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因此他們不感興趣。但基本分析股票偏高或偏低,有相當重要的價值,絕對不能忽視。投資股票的安全性,也只能在基本分析中探悉。
有人認為,股價是無從預測,它有許多莫名其妙的原因,更受群眾心理影響。事實上,雖然投資者的心理因素影響股市非常大,但這種影響股市的感情因素,只是短期的力量。長期決定股價的,仍然是經濟動向和金融情勢。因此,正確的股票分析,是最後能獲利的重要條件。
業務的語言
會計賬目是每家公司的業務語言,它表白公司業務的活動。會計賬目內,主要有二種表:
(一) 資產負債表-評細列出負債和公司累積價值(Accumulated Valves)。它的格式基本有二種,香港的上市公司,通常都採用直式的一種。(見插圖)。
(二) 損益表-用來列出公司支出、收入及盈虧等(見插圖)。其收益能力如何,可以在損益表中得知。
將固定資產變賣的收入,通常都以非經常性收入計算。這種收入,不應放入下年度的預測數字內。因為下年度,公司不一定會再變賣固定資產,或不一定再有固定資產變賣。
有關係的資產和負債各因素的分類:
A.存貨
1.銷貨數量
2.各月份之銷貨情形
3.季節性的變動
4.營業情形
5.銷售所需貨品
6.製造前原料之存量
7.製造所費的時日
8.貨品製成時間的長短
9. 出售時間的長短
B.應收帳款及應收票據
1.賒銷之數額
2.銷售之條件
3.收帳之政策
C.應付購貨帳款
D.應付銀行票據
1. 流動資產以外之其它保障
a.其它資產的數額
b.其它理財方法
2. 一般商業情況
E.一般的因素
1.管理效能的高低
2.管理人之意志和態度
對照各年的數字
將各年的資產負債表數字排列一表內,用來研究以下之問題:
1.運用資本之變動情況較前加強或減弱?
2.應收款之增減,是否與銷貨數量保持正常比例?
3.存貨有無積存過多?經濟不景時,存貨是一種負擔。
4.流動負債之增加,常表示運用資本需要之急迫。
5.留意固定資產之中,有無重要之變動。
6.留意資本之增加,是否是增發股本之結果,抑由於發行股票代替股息所致?
得悉公司訊息
會計賬目內,很多時侯會有資產重估,這種重估對公司的收入或進賬,完全沒有影響,所以投資者可以不理。當公司將資產賣出,才會有進賬。我們投資股票,並非購買該公司的資產,而是購買其「成長」。
分析過去的會計賬目,得悉公司的重要訊息,可以判斷它將來的展望。俾能選擇適當的投資對像。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