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學 02
上市公司購回本身股份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九日,長江實業董事長李嘉誠宣佈購回長江實業的認股權證,每股出價$3.60,(上日收市價是$2.90)當時正股價是$25。
上市公司宣佈購回本身的股票。技資者第一個反映就是認為董事局要用低價購回股票。他們認為,因為現在股價偏低,所以上市公司才購回自已的股票。如果股票價格不偏低,又為什麼要購回呢?這是普羅大眾的想法。
有趣的是,以上的理論從沒有事實證明。反而當有收購消息,投資者將手上的股票賣給收購者,都常常會化算。投資者如何決定應否賣出上市公司要購回的股票,要考慮二種情況︰
一) 上市公司購回自已的股票,只反映該公司手頭現金充足,並不能反映該公司前途好。因為如果其股價低於其資產淨值 (book value),反而顯示該公司管理上有問題。否則為什麼股價會低於資產淨值?所以,公司用低於資產淨值購回自己的股票,投資者應視為一種警告訊號。
(二) 如果上市公司用高於資產淨值的股價購回自己的股票,則投資者應調查此公司過去二、三年的業蹟。如果是一年比一年好,那麼這種股票應該再購入。因為通常當購回股票。事情結束後,該公司在數月內就會有管理階層改組的宣佈,或是有新的發展計劃。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日長江實業董事長李嘉誠的回購認股權證 (warrants)行動完成後,長江實業股票價格連升十天,由$23升至$26股價升了二成。他願意高價購回認股權證,已反映他有興趣購入正股。因為購入認股權證,即是購入正股。
所以,當購買認股懼證的消息宣佈後,有經驗的投資者會立即購入正股,短期內可以賺取利潤。
收購和合併
股票市場經常有收購 (take-over)或合併(mergers)的消息。
投資者必須清楚了解二者的分別。
「合併」有如二間身家相等的公司結婚,同居在一屋內生活。
「收購」是一間公司購買了和控制了另一間公司。
收購行動的起因
一家公司會被另一家公司提出收購或合併,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有些公司的管理及業務,未能發揮所長,於是受收購者垂青。
2.有些股票的市價低於其真實價值,於是成為有大量流動資金的公司的獵物。
3.一些公司有大量現金儲備。被收購後,收購者可以動用被收購者的現金。
「合併」行動的時間通常很長,可能要二、三年,甚至五、六年。「收購」行動的時間則很短,二、三個月或半年左右。所以「收購」行動較吸引投資者,短時間內有決定,波動大,獲利速。例如︰ 一九九三年三月份,市面盛傳「康力」有被收購的消息,股價由$0.60升至四月二十七日的$2.7。到四月二十八日,果然宣佈收購,但只以每股$1.46作價。
當「合併」的消息宣佈後,該二股票都會一起上升,價格偏低的,升幅較大。收購行動通常是被收購的股票升幅大,成交量也多。收購行動首次宣佈後,未必成功,它可能會再宣佈提高收購價,如是者,收購戰可持續二、三個月。
利用此類消息進行購買股票,應留意股票本身的管理能力,及盈利情況。無論利用什麼消息買賣股票,研究股票本身的質素最重要。「收購、合併」的消息,很多時只是謠言。相信謠言,去買入了質素差的股票,是賭徒行為,而非理智的投資者所為。
投資者在購買有消息流傳的股票的時候,切記不要受任合人士之矇蔽和欺騙,隨時要準備將資金收回。
Uwants 全賴有你!
--------------------------------------------------------------------------------
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可以分六大類
1. 購買力風險(Purchasing power risk)
2. 財務風險(Financial risk)
3. 利率風險(Interest rate risk)
4. 市場風險(Market risk)
5. 變現風險(Liquidity risk)
6. 事件風險(Event risk)
1. 購買力風險
資本社會及經濟繁榮的社會,通貨膨脹顯著,金錢購買商品或業務都會漸漸降低。人們將現金存入銀行收取利息,就會擔心物價上升,貨幣貶值。自從一九八三年十月,港元與美元以7.80掛勾開始,港元的購買力迅速減弱,這種購買力的減低,是購買力風險。因為有此種風險,所以人們要投資股票,地產或其它投資方針,以保持手上貨幣的購買力。購買力風險,香港人完全體會得到,因此他們都很警愓。
2. 財務風險
當購入一種股票,該公司業績欠佳,派息減少,股價下跌,這就是財務風險。因為有此風險,有些人將資金存入銀行,收取利息減少財務風險。
3.利率風險
當買入債券,其價格受銀行存款利息影響。當銀行存款利息上升,投資者就會將資金存入銀行,債券價格也會下跌。這種因利率水平改變,而遭受損失的,稱為利率風險。
4.市場風險
市場價格常常會出現波動。每天都有不同的市價。市價的波動,受經濟因素影嚮、受心理因素影嚮、受政治因素影嚮、甚至受以上三種風險影嚮。例如購買了股票,其後股價下跌,遭受損失,這就是市場風險。
5.變現風險
當買入的股票,未能在合理價下賣出,不能收回資金,就是一種風險。很多一向成交疏落的股票,在有消息下,例如收購消息,令股票突然旺盛,在這時候大量追進購入,一旦消息完結,其成交量會還原,於是承受了變現風險。投資目標要能隨時在合理價下收回資金。這是變現性強的股票。如果某股以$10買入,在$5的價格下才能迅速售出,就不能算是一種好的變現股票。
6.事件風險
事件風險 (Event risk)與財政及大市完全無關的,但事件發生後,對該股價有沉重打擊。這種事件風險通常都是突然其來的。
最好的例子是,一九九零年,香港某股票,宣佈全年盈利四千五百萬港元。但跟著宣佈董事長的酬金要四千萬元,即純利只是五百萬元。這事件轟動香港投資界。有報界指責該董事局過份。但其中一位女董事答稱: 「投資者可以不買我的股票呀!沒有人叫你買我的股票呀!」
以上事件,只是打擊該股票的市價和信譽。對其他股票沒有影嚮。
了解了各種風險,就應考慮自己投資的方針。分散投資,總比集中投資,只購入一種股票,來得安全。
風險的分散
購人股票後,投資者就承擔了以下二種基本的風險:
(一) 有組織性的風險 (Systematic Risk)-例如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利率狂升等。這種風險投資者沒有辦法可以防止,也不可能用分散投資法(Non-diversifiable)來減低風險,是不可以避免的風險。
(二) 無組織性的風險(Unsystematic risk)- 例如上市公司的市場推銷計劃失敗,公司員工罷工。這種風險,是可以用分散投資法diversifiable來降低風險,及減少損失,是可以避免的風險。
以上二種風險加起來,就是風險總和。用以下的例式可以加強記憶︰
QUOTE:
風險總和 = 有組織性風險 + 無組織性風險
要減低風險可以用分散法。
分散投資原理,是減少危險之發生的機會,因為任何投資,都有其不可逆料的危險性。分散投資法,有以下二個原則:-
1.行業的分散一在商業循環過程中,任何行業,都有旺盛和清淡時期。例如:酒店行葉,百貨行業、地產行業,都有盛衰期。
2.公司的分散一將資金全部投資於一家公司身上,有如與它共存亡。該公司一旦發生事故,資金可能會付於東流,非聰明之舉。
分散法
在莎士比亞時代,已有分散法,其「威尼斯商人」Merchart of Venice-劇中有一段對白:
「我所經營的買賣,從不寄託在一艘船上,也不繫於一處地方。」
簡單來說,分散投資法 (diversification)就是將你手上的資金,分散購買多種不同類型,不同公司的股票,舉例:
http://hkisc.hkstock.com.hk/hkstock/investment/Images/19.gif
當銀行出現擠提,所有銀行股都會受打擊,但公用股和地產股受影響不會大,整個挫資總額受影響只是26%,不會因一次打擊,就全軍盡墨。
投資者一定要緊記以上的原則,千萬不要將整副身家購入一種股票。
投資的目的是獲利,獲利的希望越高,遭遇風險的機會越大,因此投資者不單應從利益方面著想,更應從風險方面著想,以此,風險的研究,是投資者重要的課題。下一章,我們談計算風險的方法。
對股票應有的最低風險不要害怕,任何投資不是毫無風險的。股市格言有一句︰「看好的人賺錢,看淡的人也賺錢,縮頭縮腦的人永不會賺錢」。
計算風險的單位
近二十多年來,很多投資學者,都研究怎樣量度風險。風險系數,貝它(Beta)是最現代化的風險法。在了解「貝它」之前,先要明白「可分散的風險」和「不可分散的風險」的意義:
可分散的風險(diversifiable risk, unsystematic risk) 表示分散投資後,風險即可減低,例如罷工,法律改變等
不可分散的風險 (non-diversifiable risk, systematic risk)表示,即使分散投資,也不能避過風險。例如:戰爭、通貨膨脹、政治事件等。
上述兩種風險加起來,統稱總風險。
QUOTE:
總風險=可分散的風險+不可分散的風險
在總風險之中,投資者用分散投資法,就可以減低可分散的風險,所以唯一要解決的是「不可分散的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投資計劃中,投資八種至二十種股票,便可將分散投資的風險減至很低,甚至完全消除。見圖11。但不可分散的風險則不能避免。每種股票,都有不同的不可分散的風險。近代,學者和分析家用貝它 (Beta)來量度這種風險。
貝它的量度
「貝它」是用來量度不可分散的或市場的風險。它顯示股票價格對市場動力的感應。當股價對市場的感應波動越大,貝它就越高。跟據該股票過去歷史的回報和其對市場回報的互相關係,來找出具它。市場回報(Market return)是所有股票的平均回報。將恆生指數成份股來計算市場回報是很通常用的計算方法。
整個大市的貝它是等於1,所有貝它都是以這個1來比較其值。
貝它的應用
貝它是回應大市的動向。例如某般的貝它是1.50,大市佔計會上升10%,當大市真的上升10%,該股就會上升15%(1.50X10%)。因為該股的貝它大於1,波動也比大市強烈。
有正數的貝它股票,當整個大市有回報,則該類股票也會有回報。當然,大市下跌,該類股票也同樣會有損失,因此存在著風險。正如上述1.50貝它的股票,當大市下跌10%,該股會下跌(1.5X10%)15% ,因為貝它值大於1,所以波動也大於大市。
貝它細於1的股票,對大市的反應就會較少,風險也較少。
例如:某股貝它是0.50,其對大市的反應只是一半。如果大市下跌8%,該股只會下跌4%(0.5x8%=4%)。
一九九三年四月十九日,長江實業董事長李嘉誠宣佈購回長江實業的認股權證,每股出價$3.60,(上日收市價是$2.90)當時正股價是$25。
上市公司宣佈購回本身的股票。技資者第一個反映就是認為董事局要用低價購回股票。他們認為,因為現在股價偏低,所以上市公司才購回自已的股票。如果股票價格不偏低,又為什麼要購回呢?這是普羅大眾的想法。
有趣的是,以上的理論從沒有事實證明。反而當有收購消息,投資者將手上的股票賣給收購者,都常常會化算。投資者如何決定應否賣出上市公司要購回的股票,要考慮二種情況︰
一) 上市公司購回自已的股票,只反映該公司手頭現金充足,並不能反映該公司前途好。因為如果其股價低於其資產淨值 (book value),反而顯示該公司管理上有問題。否則為什麼股價會低於資產淨值?所以,公司用低於資產淨值購回自己的股票,投資者應視為一種警告訊號。
(二) 如果上市公司用高於資產淨值的股價購回自己的股票,則投資者應調查此公司過去二、三年的業蹟。如果是一年比一年好,那麼這種股票應該再購入。因為通常當購回股票。事情結束後,該公司在數月內就會有管理階層改組的宣佈,或是有新的發展計劃。
一九九三年四月二十日長江實業董事長李嘉誠的回購認股權證 (warrants)行動完成後,長江實業股票價格連升十天,由$23升至$26股價升了二成。他願意高價購回認股權證,已反映他有興趣購入正股。因為購入認股權證,即是購入正股。
所以,當購買認股懼證的消息宣佈後,有經驗的投資者會立即購入正股,短期內可以賺取利潤。
收購和合併
股票市場經常有收購 (take-over)或合併(mergers)的消息。
投資者必須清楚了解二者的分別。
「合併」有如二間身家相等的公司結婚,同居在一屋內生活。
「收購」是一間公司購買了和控制了另一間公司。
收購行動的起因
一家公司會被另一家公司提出收購或合併,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有些公司的管理及業務,未能發揮所長,於是受收購者垂青。
2.有些股票的市價低於其真實價值,於是成為有大量流動資金的公司的獵物。
3.一些公司有大量現金儲備。被收購後,收購者可以動用被收購者的現金。
「合併」行動的時間通常很長,可能要二、三年,甚至五、六年。「收購」行動的時間則很短,二、三個月或半年左右。所以「收購」行動較吸引投資者,短時間內有決定,波動大,獲利速。例如︰ 一九九三年三月份,市面盛傳「康力」有被收購的消息,股價由$0.60升至四月二十七日的$2.7。到四月二十八日,果然宣佈收購,但只以每股$1.46作價。
當「合併」的消息宣佈後,該二股票都會一起上升,價格偏低的,升幅較大。收購行動通常是被收購的股票升幅大,成交量也多。收購行動首次宣佈後,未必成功,它可能會再宣佈提高收購價,如是者,收購戰可持續二、三個月。
利用此類消息進行購買股票,應留意股票本身的管理能力,及盈利情況。無論利用什麼消息買賣股票,研究股票本身的質素最重要。「收購、合併」的消息,很多時只是謠言。相信謠言,去買入了質素差的股票,是賭徒行為,而非理智的投資者所為。
投資者在購買有消息流傳的股票的時候,切記不要受任合人士之矇蔽和欺騙,隨時要準備將資金收回。
Uwants 全賴有你!
--------------------------------------------------------------------------------
投資風險
投資風險可以分六大類
1. 購買力風險(Purchasing power risk)
2. 財務風險(Financial risk)
3. 利率風險(Interest rate risk)
4. 市場風險(Market risk)
5. 變現風險(Liquidity risk)
6. 事件風險(Event risk)
1. 購買力風險
資本社會及經濟繁榮的社會,通貨膨脹顯著,金錢購買商品或業務都會漸漸降低。人們將現金存入銀行收取利息,就會擔心物價上升,貨幣貶值。自從一九八三年十月,港元與美元以7.80掛勾開始,港元的購買力迅速減弱,這種購買力的減低,是購買力風險。因為有此種風險,所以人們要投資股票,地產或其它投資方針,以保持手上貨幣的購買力。購買力風險,香港人完全體會得到,因此他們都很警愓。
2. 財務風險
當購入一種股票,該公司業績欠佳,派息減少,股價下跌,這就是財務風險。因為有此風險,有些人將資金存入銀行,收取利息減少財務風險。
3.利率風險
當買入債券,其價格受銀行存款利息影響。當銀行存款利息上升,投資者就會將資金存入銀行,債券價格也會下跌。這種因利率水平改變,而遭受損失的,稱為利率風險。
4.市場風險
市場價格常常會出現波動。每天都有不同的市價。市價的波動,受經濟因素影嚮、受心理因素影嚮、受政治因素影嚮、甚至受以上三種風險影嚮。例如購買了股票,其後股價下跌,遭受損失,這就是市場風險。
5.變現風險
當買入的股票,未能在合理價下賣出,不能收回資金,就是一種風險。很多一向成交疏落的股票,在有消息下,例如收購消息,令股票突然旺盛,在這時候大量追進購入,一旦消息完結,其成交量會還原,於是承受了變現風險。投資目標要能隨時在合理價下收回資金。這是變現性強的股票。如果某股以$10買入,在$5的價格下才能迅速售出,就不能算是一種好的變現股票。
6.事件風險
事件風險 (Event risk)與財政及大市完全無關的,但事件發生後,對該股價有沉重打擊。這種事件風險通常都是突然其來的。
最好的例子是,一九九零年,香港某股票,宣佈全年盈利四千五百萬港元。但跟著宣佈董事長的酬金要四千萬元,即純利只是五百萬元。這事件轟動香港投資界。有報界指責該董事局過份。但其中一位女董事答稱: 「投資者可以不買我的股票呀!沒有人叫你買我的股票呀!」
以上事件,只是打擊該股票的市價和信譽。對其他股票沒有影嚮。
了解了各種風險,就應考慮自己投資的方針。分散投資,總比集中投資,只購入一種股票,來得安全。
風險的分散
購人股票後,投資者就承擔了以下二種基本的風險:
(一) 有組織性的風險 (Systematic Risk)-例如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利率狂升等。這種風險投資者沒有辦法可以防止,也不可能用分散投資法(Non-diversifiable)來減低風險,是不可以避免的風險。
(二) 無組織性的風險(Unsystematic risk)- 例如上市公司的市場推銷計劃失敗,公司員工罷工。這種風險,是可以用分散投資法diversifiable來降低風險,及減少損失,是可以避免的風險。
以上二種風險加起來,就是風險總和。用以下的例式可以加強記憶︰
QUOTE:
風險總和 = 有組織性風險 + 無組織性風險
要減低風險可以用分散法。
分散投資原理,是減少危險之發生的機會,因為任何投資,都有其不可逆料的危險性。分散投資法,有以下二個原則:-
1.行業的分散一在商業循環過程中,任何行業,都有旺盛和清淡時期。例如:酒店行葉,百貨行業、地產行業,都有盛衰期。
2.公司的分散一將資金全部投資於一家公司身上,有如與它共存亡。該公司一旦發生事故,資金可能會付於東流,非聰明之舉。
分散法
在莎士比亞時代,已有分散法,其「威尼斯商人」Merchart of Venice-劇中有一段對白:
「我所經營的買賣,從不寄託在一艘船上,也不繫於一處地方。」
簡單來說,分散投資法 (diversification)就是將你手上的資金,分散購買多種不同類型,不同公司的股票,舉例:
http://hkisc.hkstock.com.hk/hkstock/investment/Images/19.gif
當銀行出現擠提,所有銀行股都會受打擊,但公用股和地產股受影響不會大,整個挫資總額受影響只是26%,不會因一次打擊,就全軍盡墨。
投資者一定要緊記以上的原則,千萬不要將整副身家購入一種股票。
投資的目的是獲利,獲利的希望越高,遭遇風險的機會越大,因此投資者不單應從利益方面著想,更應從風險方面著想,以此,風險的研究,是投資者重要的課題。下一章,我們談計算風險的方法。
對股票應有的最低風險不要害怕,任何投資不是毫無風險的。股市格言有一句︰「看好的人賺錢,看淡的人也賺錢,縮頭縮腦的人永不會賺錢」。
計算風險的單位
近二十多年來,很多投資學者,都研究怎樣量度風險。風險系數,貝它(Beta)是最現代化的風險法。在了解「貝它」之前,先要明白「可分散的風險」和「不可分散的風險」的意義:
可分散的風險(diversifiable risk, unsystematic risk) 表示分散投資後,風險即可減低,例如罷工,法律改變等
不可分散的風險 (non-diversifiable risk, systematic risk)表示,即使分散投資,也不能避過風險。例如:戰爭、通貨膨脹、政治事件等。
上述兩種風險加起來,統稱總風險。
QUOTE:
總風險=可分散的風險+不可分散的風險
在總風險之中,投資者用分散投資法,就可以減低可分散的風險,所以唯一要解決的是「不可分散的風險」。
研究結果顯示,如果在投資計劃中,投資八種至二十種股票,便可將分散投資的風險減至很低,甚至完全消除。見圖11。但不可分散的風險則不能避免。每種股票,都有不同的不可分散的風險。近代,學者和分析家用貝它 (Beta)來量度這種風險。
貝它的量度
「貝它」是用來量度不可分散的或市場的風險。它顯示股票價格對市場動力的感應。當股價對市場的感應波動越大,貝它就越高。跟據該股票過去歷史的回報和其對市場回報的互相關係,來找出具它。市場回報(Market return)是所有股票的平均回報。將恆生指數成份股來計算市場回報是很通常用的計算方法。
整個大市的貝它是等於1,所有貝它都是以這個1來比較其值。
貝它的應用
貝它是回應大市的動向。例如某般的貝它是1.50,大市佔計會上升10%,當大市真的上升10%,該股就會上升15%(1.50X10%)。因為該股的貝它大於1,波動也比大市強烈。
有正數的貝它股票,當整個大市有回報,則該類股票也會有回報。當然,大市下跌,該類股票也同樣會有損失,因此存在著風險。正如上述1.50貝它的股票,當大市下跌10%,該股會下跌(1.5X10%)15% ,因為貝它值大於1,所以波動也大於大市。
貝它細於1的股票,對大市的反應就會較少,風險也較少。
例如:某股貝它是0.50,其對大市的反應只是一半。如果大市下跌8%,該股只會下跌4%(0.5x8%=4%)。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 Home